只是扭到腳
竟然變腰痛?

前言

上週筆者在醫院的安排之下,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,前往台東達仁鄉進行社區中醫義診,而其中的一站,是台東縣立賓茂國中。

賓茂國中是一間運動人才輩出的學校,在本次的義診中,大部分有治療需求的小患者多為急慢性運動傷害,像是:棒球隊的同學,每個幾乎都有肩背前臂疼痛的問題、籃球隊與田徑隊則是常見下肢至腰背的扭挫損傷等。

這對於醫師而言,是非常好的診療經驗。

因為年輕的運動員,具備著非常良好的『肌肉在結構上與質量上的條件』
(好的肌肉狀態,柔軟有彈性且線條飽滿明顯。不好的則是質地僵硬、缺乏彈性、像厚實的海綿。)

因此在治療上,十分容易觀察『組織治療前後的變化』,同時在於治療疼痛與傷害問題時『較為單一明確』,這對於醫師而言,可以更直接的了解自己的治療思路是否合理。

順帶一提,當隨著年紀增長、反覆活動傷害、活動協調性、習慣姿勢改變等等,則會使治療難度以及複雜度大大提升。(例如,年長者反覆發作的各種全身性痠痛、疼痛問題)

今天想藉著簡單且入門的治療經驗,分享給大家『關於扭到腳與腰痛之間的相關性問題』

腳踝扭傷的籃球隊員

一位國中二年級的籃球員,在一週前打球扭到左腳。
目前左腳踝已經無疼痛、水腫,但是下蹲時無法下蹲到原來的高度(蹲不低),下蹲動作到極限時也會覺得左腳踝有卡住的感覺。
同時,伴隨向前俯身躬腰動作時腰部會出現痠痛的情形。
向前俯身躬腰動作示意圖
究竟是什麼原因,在腳踝扭傷後已經沒有疼痛,關節仍舊活動不順暢、腰部反而有不適感呢?

發現了什麼?

在問診中我得知,他在扭傷後大約兩三天,覺得沒有嚴重疼痛就重新上場打球,事後才發現有下蹲困難及彎腰痠痛情形

而在觸診、理學檢查方面,則有以下發現:
1. 左腳踝的軟組織與骨骼結構沒有明顯的結構錯位情形發現,腳踝被動活動時順暢無異狀。
2. 順者兩側小腿上摸,發現左側小腿內後側有明顯條索狀肌肉束(taut band)按壓伴隨明顯痠痛,右側則沒有這樣的情形。
3. 左側小腿內側條索肌束(taut band)的張力延續至大腿後內側肌群,雖然大腿無明顯條索狀肌肉束(taut band),但是觸摸肌肉、肌膚表面張力較強,按壓有痠脹情形。
4. 雙側腰肌無明顯不對稱張力、肌束感,週圍按壓也無明顯痠痛處,但是俯身動作時卻有痠痛感

簡化上面的檢查結果就是:

腳踝的關節周圍已經沒有明顯損傷,患處同側小腿的肌肉狀態不正常,不正常的張力一路延伸到大腿,會疼痛的腰部反而沒有明顯的異常檢查發現。

筆者推測,在這位患者身上造成症狀的原因,可能是在於小腿而不是腳踝或是腰部。


可能的理論基礎

筆者之所以會認為是小腿的問題,而不是在於『疼痛不適、活動不順的腳踝或腰部』
這其中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近年徒手治療界的名著作-解剖列車(Anatomy Trains, 3rd Edition)這本書上,並且結合中醫軟組織傷科的治療思維。

甚麼是解剖列車?
  傳統解剖學專注於單一肌肉端點和骨骼之間的附著處,解剖列車則將我們的視野擴展到肌筋膜力線的傳導和功能,包含正常和異常等狀況。換句話說,張力傳遞線的中斷,可能源自於身體遠處的受損或疼痛。
    
  書中清楚地解釋了人體筋膜網絡中所形成的肌筋膜經線,及其廣泛的功能整合連續性。不論是人體的穩定度、牽張力、扭力、鎖定、抗力、姿勢性代償等,都是經由這些經線而傳遞的。根據書中的經線按圖索驥,徒手與動作治療師們便能獲得許多新穎而全面的治療策略,藉此恢復並加強個案的姿勢與動作功能。
-取自解剖列車(Anatomy Trains, 3rd Edition)內容簡介-

在解剖列車這本書中,作者結合和了各種醫學理論(傳統解剖學、肌筋膜理論、瑜珈、物理治療、徒手治療、中醫經絡經筋系統等等),整理出一套系統解釋人體運動、活動、疼痛、肌張力等現象的可能原理機轉:肌筋膜系統

以本案例來說,筆者以『解剖列車-淺背線筋膜』的思考,作為治療的依據。

淺背線筋膜(Superficial Back Line)是由數個肌群、肌群間筋膜組成,串連著一部分人體背側軟組織的動力鍊。
以筋膜線的走向、治療關聯性來說,與中醫經絡-膀胱經的經筋有許多相似之處。

筋膜路徑從足底、腳踝、小腿後側腓腸肌群、大腿後側肌群(Hamstrings)、豎脊肌群,一路延伸後頸到頭頂。

在一個筋膜系統裡(如這次的淺背線筋膜),每一組肌肉群、筋膜部位之間,因為彼此連貫,活動時也會相互影響。

可以想像是身穿一件上衣,當將背後的衣服抓緊時,手臂抬舉活動的角度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影響,或是身穿緊身的衣服褲子,身體活動起來的感覺會比較緊繃、不流暢,而人體的筋膜正是具有這樣的特性。

選擇的治療方式?

本案例中,根據問診,推測患者可能是因為腳踝扭傷之後,很短時間內又回去進行需要大量使用下肢肌肉的劇烈運動,造成小腿肌肉修復不完全,所產生的條索狀肌肉束(taut band)使得整體淺背線筋膜的張力受到影響,因而產生症狀。

觸診時,確實可以發現患者小腿的筋膜張力不平衡,因而針對該區的肌肉筋膜進行放鬆、調順。

本次治療上,先將肌肉、筋膜組織的連貫性對上之後(以輕微力道旋轉肌肉,將腓腸肌緩慢旋轉至肌肉較平順的位置),再以較細的針灸針,針對小腿條索狀肌肉束(taut band)周圍,從肌肉間縫隙較有空間的位置進針刺激。

下針同時輕微帶動小腿腓腸肌群,大約數秒可以看到小腿腓腸肌的條索肌束(taut band)因為受到刺激而產生肌肉跳動。(muscle twitching,和病理性的fasciculations and fibrillations不同)

在數次肌肉跳動(muscle twitching)之後,再次觸摸比較雙側小腿的肌肉,發現原先緊繃的肌束已經消失,同時延伸至大腿的肌肉張力也沒有原先的強烈。

鬆解完小腿緊繃的張力感之後,再請患者重新進行下蹲動作、俯身彎腰動作,已經可以順暢進行,腳踝也已經沒有卡住的感覺,腰部不適感也消失,可以得證原先的推測假設是正確的。

其他的中醫治療選擇

1. 傳統穴位針灸:
在大部分常見的臨床中醫師,在遇到肌肉軟組織等傷害時會選擇使用『傳統穴位針灸』。
在中醫理論中的穴位來說,許多位於『重要的肌肉、神經組織交界附近』,因此具有『人體肌肉組織的協調修復能力』,同時具有放鬆肌肉本身的效果,另外也有許多的特效穴位可以急速緩解疼痛不適的發炎現象。
因此治療上傳統穴位是十分好的選擇之一。

2. 硬式傷科手法合併整脊治療:
硬式傷科手法在於急性肌肉骨骼疼痛問題,具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。
藉由『牽引、拔伸、復位』等方式,可以迅速的在肌肉、筋膜、骨骼結構之間製造出更大的活動空間,讓張力緊繃的組織得到舒緩,進而緩解不適的症狀。
(硬式傷科手法也是可以一定程度的影響筋膜系統,例如,調整脊椎的同時,也會影響到淺背線筋膜張力。)

3. 小針刀(圓針治療):
小針刀(圓針)是較一般針灸針稍粗、且前端具有平刃的針具,發展於中醫古代的其中一種針具,具有切割、切斷的效果。
因尺寸上仍是針具,對於軟組織的破壞性並不大,在專業的醫師使用上相當的安全。
臨床上,一般會用於治療複雜性、沾黏問題的肌肉骨骼疾病,藉由切割細微的沾粘組織,以達到放鬆軟組織的效果,同樣可以為肌筋膜製造出更大的活動空間。(像是五十肩、退化性關節疾患、慢性肌筋膜疾患)



結語


在本案例中,患者的腰部不適症狀,事實上是來自於小腿的緊繃,造成背側筋膜失衡的現象,而又因患者的身體條件良好、造成不適的原因也較為單純,因此治療上的效果十分理想。

我們可以發現,平常許多肌肉疼痛、活動不順的問題,其實『表現出症狀的地方往往是受害者』,腰痛的問題不一定是腰部,手痛的問題不一定在於手。

建議大家如果平時運動、工作之後,發現身體某些部位有不適疼痛感,可以試著在身體的其他地方按一按、找一找,或許找到其他位置按壓起來像是有明顯肌束感,或是會有痠脹感、癢癢奇怪的感覺,那麼很可能,這些位置才是讓你肌肉酸痛不舒服的元凶。

又如果在您自己按摩、熱敷之後沒有緩解,造成不適症狀的原因可能更為複雜,那麼就會建議您選擇信任的中西醫師、物理治療師等專業醫療人員諮詢、治療。


【陳家駒醫師門診資訊】


留言